服务热线

0532-86893758

景观讲堂23|景观设计研究好书推荐!

发布时间:2025-04-08 作者: anbo

  推荐的书涵盖着景观设计的各个尺度及每个方面,有大尺度的城市规划设计,也有小尺度的景观设计项目,有景观设计的教科书,也有规划设计的入门书。从美国大城市的复兴讨论我们大家可以延申思考到中国现今大城市的规划困境;从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丛书中我们大家可以对西方景观源头进行思考,借鉴其可取之处;从城市意象的解析我们大家可以从人为本的角度来探究环境对人的影响;从张唐项目的详细介绍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每个项目的来之不易,并学习到更多优秀的设计项目作为案例参考。

  推荐原因:该书为某些学校考研必备书目之一,大部分学生都是作为教科书来对书内知识进行记忆的。但我认为王老师的这本《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就像本西方现代景观故事书,当时刚接触西方景观现代史的我受益匪浅。是一本了解景观的发展历史,了解大师和大师作品的景观设计全书。

  王向荣,男,1963年5月生。198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1991年~1995年留学于德国卡塞尔大学(Universitat GH Kassel)城市与景观规划系,获博士学位,并工作于卡塞尔市城市景观事务所。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持设计师。《中国园林》学刊副主编。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全书以时间为线索,把不同国家众多的设计思想、设计流派和设计师联系起来,构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成为读者了解西方现代景观的重要文献,是对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梳理最为完善的一本著作。

  第1-2章:简述了西方现代景观在形成初期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以及建筑先驱和巴黎工艺美术展等对景观发展带来的影响;

  第3-8章:按地区和时间的先后介绍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西方现代景观的主要流派;

  中国的景观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经济的繁荣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景观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景观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现在的状况,与西方国家几十年前的情况有惊人相似的地方,景观行业也是如此。在我国景观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西方有很多经验可以让我们思考。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不同,研究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并不代表全盘吸收、照搬照抄。但是对这一些内容的了解,无疑会让我们开拓视野,少走弯路,有意识地吸取其中优秀的方面,促进我国景观事业的发展。

  推荐原因:该书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经典著作,对于理解城市社区的复杂性和如何创建宜居城市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对于我国目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极具借鉴意义。书籍通篇较少专业词汇,较为通俗易懂,适合景观规划专业的学生阅读。

  简·雅各布斯,1916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产生怀疑,也由此而写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此书写于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的60年代初,此时正是美国大规模旧城更新计划甚嚣尘上的时期,作者面对美国大城市出现的种族隔离,贫富差距,犯罪率上升,社会动荡等问题,向传统的正规规划理论提出了挑战。

  该书发表于1961年,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城市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时期,也是提倡城市规划的高峰期。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该书是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著,对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极具借鉴意义。

  在导言里,作者提出作者对当前城市规划的不满和想法。简始终认为“城市就像生命科学一样也是一种有序复杂性问题”,她严厉批评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规划,认为是戴着一副虚伪的面具,假装秩序井然,其实只是视而不见或压抑正在挣扎中的真实的秩序,还批判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耶的辐射城市,认为是乌托邦计划,没有从人性和城市实用的方面出发,尤其是霍华德的思想,是强大的、摧毁城市的思想。

  对于城市这条生命来说,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器官”是街道及其人行道。城市的成功取决于街道的成功,而街道成功的标准在于它能否满足以下三个用途:安全,交往,孩子的教化。

  在社区网络里,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必须界限分明,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同时人行道上必须总有行人作为观看者和被观看者,共同上演一场“人行道芭蕾” 。同时,这些街道最好有足够的照明;

  街道需要能够作为公共交往的渠道。街道能够形成交往的前提并不是居民阶层的一致性,而是在于街道上是否有一些公共场所(比如杂货店)和一些“自我任命”的、经常与众多人群保持接触、能够传播各种信息的公共人物(比如杂货店老板),让人们能在街区上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并且和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人行道交往”的公共关系。

  满足孩子们对街道的迷恋,让孩子有机会在充满了许多活力和刺激的街道上闲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适度的监视,让孩子从人行道上那些普普通通的成人身上学到城市生活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建立公共责任感。

  互构性与各种各样的人们光临街区公园的原因有关。即使是同一个人可能是在不同的时间里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公园。如果公园里的每个地方看起来都很想像,而且在这一些地方的体验与别的地方没什么不同,那么公园就不能提供激发不同用途和情绪的刺激作用,也不存在让人们一再回来的理由。

  一些小公园和广场本身就是中心,与其周边产生互构关系,以显示他们之间的细小区别。

  建筑物不应该遮蔽公园的阳光。建筑物将公园包围在中间,造就了公园这一个空间的某种形状,成为城市景致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按其本质来说,目的是愉悦眼睛的公园应该是眼睛能够看得见的公园,而正因为如此,它们的面积应以小为好,因为要么不做,要做就应该做得漂亮、集中,而不是敷衍了事。

  街道/地区的基本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多于两个,以确保街道上人流的始终能达到足够的密度,并且人们能使用很多共同的设施。

  街道/地区上的建筑物应该各色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该包括适当比例的老建筑,它们的租金不同,能够完全满足不同的经济效用,允许多样化的企业入驻。

  一个自然形成的、运转有效的街区的最大面积似乎在1.5平方英里左右,由生动有趣的街道网组成,并且包含公园、广场、公共建筑,将它们的不同用途紧密地编织在一起;

  有两种主要的公共力量在塑造和运作美国的地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选票,金钱(公共资金);

  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自治街区,需要有一个连续的人群组成街区的人际网络,或者需要人们建立一些共同的组织:民族、帮派、教会、市民协会、俱乐部、业主委员会等等,这些协会能够与其他街区发生关系,形成更大的区域性网络,这个网络是街区不可替换的社会资本;

  最容易腐败衰退的街区是不同地区交界处的“真空带”,以及一些贫民区。对于前者,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景观、公园等的设计来打破屏障,发展出更多的用途,增加多样性,将它们变成接缝而不是屏障。对于后者,“消灭”和“重建”并不是最佳的方案,要摒弃居高临下的态度,将贫民区的人视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用各种非贫民区化的手段发掘其内在的活力,增加人们的居住自豪感,降低人口迁出的速度。

  一个城市的价值在于,能够把有共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应该给我提供20或30个性情相投的朋友。”对于城市来说,汽车是灾难性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加油站和汽车旅馆让城市和街区变得支离破碎。解决的方法是用上文的方法培养出更多更有吸引力的街道,拓宽人行道,增加其便利性,让街道进化,进而慢慢限制车辆的使用,对其进行反蚕食。

  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城市的活力也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各种功用,来满足多种人群的多样化而复杂的需求。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机械而单一的功能导向,将城市的多样化抹杀殆尽。在这本书中,简主张,城市的繁荣需要一个有机的社区结构和多样化的社区环境,而不是简单的“清理”或者“翻新”旧城区来达到无序城市的目的。

  推荐原因: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美国的主流规划师都注重城市规划的技术环节,但林奇另辟蹊径,注重起对生活细节的理解,关注环境给人的感觉、影响、评价,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模式及过程。本书很适合本科生阅读,观察林奇是怎样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去解读城市设计。

  凯文·林奇是一位美国城市规划师和作家,以其在城市环境的感知形式方面的工作而闻名,并且是心理地图的早期支持者。他最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书籍包括《城市意象》(1960),这是一部关于城市环境感性形式的开创性作品,以及《此地何时》(1972),它理论化了物理环境如何捕获和重新构建时间过程。作为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学生,在进行城市规划训练前,林奇在麻省理工学院度过了他的学术生涯,1948年到1978年间在那里任教。他在Carr/Lynch Associates(后来称为Carr, Lynch, and Sandell)进行了专业的场地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和认知,主张城市设计不再是设计师自身的主观创作,而应该探索每一座城市特有的自然、历史条件,关注人们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个人喜好等因素,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美丽都市。

  ②再通过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进行城市意象的元素和形态的分析,提出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区域、界限、节点、标志物;

  凯文·林奇认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他在书中通过研究城市在市民心中的印象,分析美国城市的视觉品质,主要着眼于城市景观表面的清晰或是“可读性”,以及容易认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特性。他惊喜于曼哈顿城市结构的秩序,也承认波士顿弯曲道路的神秘与离奇。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他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意向的聚合能够最终靠长时间的接触熟悉之后建立起对环境的意象,或是一个新的环境符合观察者头脑中已形成的模式,作为环境的操控者,城市规划师渴望提供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研究“公众意象”忽略个体差异,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为验证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对三个城市中心区做多元化的分析,他们是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新泽西州的泽西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

  研究地点为马萨诸塞大街以里中央半岛部分。该地区历史悠远长久,富有欧洲风情,在美国城市中十分特殊。它包括大都市区的商业中心和几个高密度的居住区,其中有贫民窟,也有高级住宅。

  位于纽瓦克和纽约市之间,是这两个城市的边缘地带,基本上没有自身的功能中心,整个城市被佩利塞得岩壁切断,由不一样的种族和阶层的住宅区组成。十字交叉的铁路线和高架快速线,是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路过的地方而不是能够居住的地方。

  泽西城是一个缺乏特征的城市,它的地图几乎是空白的。不协调、完全混乱的道路系统加重了空间的无序和结构的不均匀。泽西城不是一个整体,没有中心,由许多居住区组成,没什么特别的。

  ③ 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事实上人们经常描述城市景观中形成对比的事物,比如空间的对比、地位的对比、功能的对比,以及相对的年代、清洁度或是地形的比较,元素及其特征正是在这种整体的环境中变得清晰明了。

  边界是除道路之外的线性要素,但观察者并没有把它与道路同等使用或对待,它是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形中断。许多边界是凝聚的缝合线,而不是隔离的屏障。边界经常同时也是道路,于是占主导地位的是其交通意象,这种元素通常被画成是道路,只是同时具有边界的特性。边界有时也可能和道路一样具有方向性,不过大多数边界不具备这一特性。

  标志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考点,有很大的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物质元素。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性具有单一性,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或是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使元素成为标志物,空间所起的作用重大。通常有两种方式,其一,使元素在许多地点都能够被看;其二,是通过与邻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的变化,建立起局部的对比。成为标志物的地方元素的数量,不仅取决于观察者对周围环境的熟悉程度,也依赖元素自身的条件。声音和气味虽然不能形成标志物,但它们有时可以强化有形标志物的意象。

  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能够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会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

  在城市意象发展过程中,观察方式的教育和重塑环境都很重要。如果高度发达的城市设计艺术和有品味的的敏感的观众的创作相关联,那我们的城市将会成为无数居民欢乐的所在。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能带来欢乐。从《城市意象》这本书中我们得知——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能够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会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废弃。

  推荐原因:该书讲的是张唐景观的创作理念。张唐景观很多案例都是景观学子临摹学习的对象,通过这本书,大家会更加清楚张唐景观对于“参与性景观”的理解。

  张东先生和唐子颖女士于2009年在上海共同创立了张唐景观。经过近年来在景观规划、场地设计、艺术装置以及生态技术等方面的实践,张唐景观在全球景观设计界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获得了包括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荣誉奖的多个奖项。张唐景观认为自然与艺术为主导要素的景观设计对我们正常的生活的幸福感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对“参与性景观”设计理念的实践,张唐景观倡导着一种具备环境教育功能、可提升场所活力并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同时又符合场地特征的独特设计手段。

  这本书从设计5要素出发,结合项目,探讨了很多设计想法、设计要素以及现代国内景观环境。更重要的是,它会告诉你怎么样才能做好一个项目。极简的、可持续的、能让人们深度参与的自然生态景观,才是现在乃至未来持续需要、喜欢的真正的景观空间。

  极简——设计师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把握一个“度”,在设计的各个阶段作出最佳的选择;(审美和价值观)

  耐久——谈论生态设计,首先要考虑尽量耐久,设计审美上的耐久性,并不是要追求永恒的形式,而是要追求一种符合时代理想、经得起时验的审美;(设计本身品质)

  共享——共享空间,使社区生活更为丰富,使不具有血缘关系的社区成员得以体会这个冷漠的现代社会尚存的温度;(人与人的关系)

  共生——社区、团体或个人把自己的资源拿出来与城市共享、互惠互利,可称之为社区与城市的“共生”;(项目和社会的互利互惠)

  参与——是在对“人与自然关系”反思的基础上,提倡人与自然的深度参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而言之,极简的、可持续的、能让人们深度参与的自然生态景观,才是现在乃至未来持续需要、喜欢的真正景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