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及防控工作的实施,促使园林绿化行业从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城市绿地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理念向更加重视质量品质转变,推动城市迈入
城市绿地是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统筹城乡生态空间,将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外围的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有机连接,结合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预控城市通风廊道和生态廊道,保证自然要素进入城市和社区“最后一公里”的通畅。城市绿地系统应积极支撑和推动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如消纳雨洪、通风降热)、自然灾害(如地震等)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能力,预留重大疫情时期的开放空间和疏散通道,充分的发挥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在临时性的医疗设施搭建、病伤员救治、物资储存配送等方面的应急作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应更看重与自然结合,大力推行地带性植被与乡土树种为主导的园林绿化模式,倡导模拟地带性植被群落的自然化种植方式,增加绿地系统中植物景观的复杂性、稳定性及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城市地域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城市整体的ECO稳定和健康。
城市绿地建设要最大限度地考虑保障与改善城市建成空间的阳光和通风等门槛,通过合理的绿地规划设计,降低和缓解城市空气污染、热岛效应及噪声干扰等,减少人体暴露风险,积极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情况。例如,在城市中心区域、居住区等人口稠密地段,应尽可能的避免植物花粉、飞毛飞絮等植源性污染对人产生的不利影响;公园绿地中采用多树种混交方式,避免植源性污染树种形成大面积纯林;根据江苏地域特点,城市东西向道路应控制常绿大乔木行道树的数量;城市居住区应改变“常绿、密植”的种植方式,严控住宅楼南侧的常绿乔木高度及数量等。
【本文配图来自相关出版物和网络,仅用于推广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