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用尽心思挑选了道路景观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路景观设计是道路设计的组成部分,要使道路线形优美,同自然融合与周围环境协调,让驾驶员有开阔的视野,车中的乘客有良好的空间环境。
道路景观,如同一位演员一样,必须本身就具有良好的体能素质或美丽婀娜或矫健英武,气质高雅仪态端丽,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不能仅靠化妆、服饰或涂脂抹粉。同样一条道路的景观,首先要线路本身顺畅、协调、优美,平面、纵面、横断面、桥、涵构造物匀称融洽,不能仅靠路外栽花种树或建筑小品的点缀。一条高质量的道路,除了功能性质完善,线形、结构物等各项指标均能达到有关规范与技术标准的要求外,各个组成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和谐,平面上的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左右偏角要互相配合,以期视野开阔,视觉连续舒顺,纵断面上升坡、降坡、大坡、小坡、长坡、短坡、凸曲线、凹曲线,半径的大小、曲线的长短要有机配合、相互协调。使车行其上犹如行云流水起伏有致,既不单调枯燥,使人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感;既不突变剧变,而又有车移景换,景色常新;既要平面协调、纵面协调、又要平、纵组合协调,平、纵、横协调,整体协调配合,即所谓的立体三维线形的组合设计,再加上高速动态视线的透视分析则为四维空间组合设计,通过计算机仿真透视图的分析,使路线线形平顺流畅优美和谐,无脱空、突变,行车顺适舒畅安全愉悦。
道路用地范围与周边现存地形与合乎要求的植被均应设法保护好并尽可能使其同道路和周围环境协调,避免、减少各种修路与用路行为对自然与道路的破坏。 这些道路景观设计的要求,对公路或城市道路都是适用的,但实际采用时在农村与城市还是有区别的。在乡区公路上,景观设计的最大的目的是将公路巧妙的融合于大自然之中并尽可能使公路本身成为一种可供欣赏的线形景观;而在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是根据自然、生态、社会、城市发展、街道特性、两旁建筑性质体形、人的心理行为与美学要求做,对自然与人工环境、景物等予以合理的利用组织、改造或艺术加工与再创造,使城市道路的环境、景观,呈现出协调、和谐、明丽的空间走廊。 景观设计承担着保护自然、维护风景、净化环境、美化视线和空间视野的重要任务。这些工作都是遵循国家、部(委)与有关地方政府的自然保护和风景维护的法律、规章及公路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工程技术设计标准与技术指标的前提下进行的。
1、构成要素多元性。从上一节道路景观客体的构成要素分类中,可见道路景观是由自然的与人工的、有静态的与动态的、有平面的与立体的各种复杂元素构成。在诸多元素中,道路景观决定了环境的性质。其他元素则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它们能加强或削弱景观环境的氛围,影响环境的质量。
2、时空多维性。从道路景观空间来说,它是上接蓝天、下连地势;从时间上来说,道路景观既有前后相随的空间序列变化,又有季相、时相、位相和人的心理时空运动的时空轴。
3、景观环境多重性。道路景观不同于单纯的造型艺术、观赏景观,为满足运输通行功能,它有自身的体态性能,组织构成。同时,它又蕴含一定的社会、文化、地域、民俗等涵义。
4、评价的多主体性。道路景观评价的主体不同,评价主体所处的位置、活动方法不一样、评价的原则和出发点必有显著的差别。如观赏者、旅行者多从个人的体验和情感出发;经营者、投资者多从维护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出发;沿线居住者多从出行是否方便、生活环境是否受一定的影响等方面考虑;而公路设计者。建设者考虑的更多是行驶的技术方面的要求机建设的可行性。
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来说,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应较多地考虑到人工与自然结合,考虑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随着离城市环境的远去,在公路景观设计中,自然的作用应增强。景观设计实际上反映出设计者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并通过设计手段加以表现,自然始终是设计的源泉。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社会,个性体验、个人理解和个人感情的投入,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也是道路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 并非鼓励个人刚愎自负或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 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设计表现手法, 强调个人对道路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
道路景观首先要满足人行道通行的功能要求,然后考虑怎么体现它的商业经济价值。设计应该强调结合利用现状地形,在尽可能减少工程量的前提下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道路景观的设计就是要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结合自然环境,对场地内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进行保护和利用,既有利于当代,又造福于后人。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道路在某一些程度上是一个城市的标签,在设计中,不一样的等级的道路或不同功能的道路需要有所区别,在设计的时候,既要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也要形成有特色的街道空问。
[2](德)汉斯・洛伦茨 著,(日)中村英夫,中村良夫 编译,尹家U,赵恩堂,张文魁,等 译.公路线形与环境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4
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所以说,有良好绿化美化的园林环境和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也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
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是指从美学观点出发,在满通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道路空间的美观、路用者的舒适性,以及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让使用者感觉安全、舒适、和谐所进行的设计。它是涉及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建筑及空间设计、道路美学、园林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对环境的人为改变,使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即改变。平衡被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越来越突出地凸现出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在接受大自然赠与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城市中,特别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吸收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的功能等等生态效益,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不单单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因此,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骨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道路由窄变宽,道路景观不断改善,但城市景观还存在许多问题。
道路交互与通行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础要求以及对路面的要求,而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给排水设施,不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道路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花坛之间出入口太多,行人随意走动增加交通的危险性,道路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环境整体效果差。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从而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人们步行缺少安全性。
道路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大家出行的需要。缺乏为残疾人、老人、儿童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为路上行人服务的辅助设施,如公共厕所、路标、交通图、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人行空间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
5、道路建设缺乏个性,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各式建筑层涌而现,使得道路失去了个性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从人的方面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因为人群是道路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一个好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者要处处为人着想,在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要考虑不同人群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
城市道路的设计要从地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城市道路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业步行街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如方便性、可识别性、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交通性道路,设计者要以直线和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结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窄产生空间感受,为流动的车辆提供便利畅通的服务;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如在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步行道的自然情趣。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道路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创意领先,形式美观,功能多样,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设计思想要轻松、自然,有趣、活泼。如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成为城市道路设计的核心,道路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优秀的绿化能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的景观,使人们在岁月时光里感受绿色原乡的乐趣。
总之,做到合理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文历史情况来建设融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城市道路景观环境,拓展和深化城市道路景观的外延和内涵,最终实现道路景观中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持续发展,营造出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空间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环境系统,这不仅是道路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现代人们审美的多重期望与要求。
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咱们不可以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寻民间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大多数表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设计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方面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不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这一思想在城市道路景观
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要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如何结合自然环境,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的利用自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不同的道路在城市生活、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笼统地研究城市道路景观问题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城市道路进行分类,以便研究得更深入。城市中的道路按活动主体可分为车行道路、人车混杂型道路及步行
道路等类型。不一样道路因使用方式与使用对象之间的差异,在景观设计上的侧重与手法的运用上也各不相同。
市区车行道路(快速路)受城市用地的限制,城市中的快速路常常表现为高架与立交的型式,其道路景观设计与一般道路极为不同。
由于快速路是在市区内,其高度、宽度、尺度设计应对城市传统景观加以最大限度地考虑,以降低快速路对于传统景观及旁边的环境的割裂,尤其是要控制快速路的高度以避免对传统建筑立面所讲求的比例关系造成破坏,必要时可采用地面式或拉开与建筑高度的差距。
快速路上的道路设施包括快速路照明设施、标志广告牌、信息显示牌、护栏、隔音板等。这些设施的设计不应仅仅是道路功能的补充与完善,还要注重它的视觉效果上对快速路的美化与修饰功能,更要避免自身对景观的消极影响。快速路的立交桥和匝道会产生大量的“失落空间”。这些空间为快速路的绿化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契机。绿化铺作的几何构图配以相应的乔木、灌木栽植与快速路自身的线型交织在一起,会形成在大尺度上的景观的和谐。但也需要注意这种绿化不应仅仅是一种视觉需要,还应注意其可达性,使其成为人类游憩的场所。
交通性为主的道路一般担负着城市各个功能区之间的人流物流的运输,其交通流量大,通常路幅较宽。其景观特性除了要满足安全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适合性、可管理性以外,还因有人的需求而需要出示方便性,如公交车停靠站、座椅、垃圾箱等。
交通性为主的人车混杂型道路首先要考虑其安全性,将机动车与自行车隔离,由于考虑通行速度,多采用直线,在道路线型上不宜产生特色。其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对道路空间、尺度的把握,推敲建筑物高度与道路宽度比例提升其形象。
此类道路人行道尺度比较大,可考虑草坪、绿篱、花坛、行道树等多种形式,树木的种植间距不应对行人或行驶中的车辆造成视线上的障碍,在品种搭配上,应最大限度地考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景观效果。
生活性为主的道路车种复杂、车行速度慢,人流较多.可分为以居住为主的街道、以商业为主的街道和以行政办公为主的街道,景观设计强调其多样性与复杂性。
由于道路上行人数量较行车多,应尽量少用草坪,除行道树外,其它形式的绿化适合采用带花池的花坛、灌木等。设计中还应该要考虑绿化中的灯光效果,使绿化不会在夜晚显得漆黑一片。
步行道路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生机,其景观特性为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可识别性、可适应性、可观赏性、亲切性、公平性、可读性、可管理性等。其景观设计在考虑上述几种情况之外,应格外强调个性化、人性化、趣味性、亲切性的特征,要充分注重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人与环境各方面的要求。下面介绍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
随着整个商业步行街的商业运营水平的提高,商业步行街各项如火如荼的商业活动越发突显重要,作为中心广场则更应当发挥其巨大商业经济价值和为城市景观增亮的作用。
通过街道空间形式来体现商业步行街的景观个性。如德国布莱梅古商业街狭窄而弯曲的街道形式,构成了其特有的景观形象。商业步行街建筑的高度及其与街道宽度的比例,要以能够营造亲切、和谐的空间尺度和环境气氛为宗旨,适于人们交往、休闲、娱乐行为的进行;沿街建筑物风格、色彩、体量、质感会使商业街景观具有鲜明个性。
步行道的设施设置要考虑在其中人群的多种使用需求,如停车场、自行车停车位、电话亭、自动提款机、垃圾桶、道路指示牌、导游图、座凳等,这些设施的设计应依据使用方便、造型别致、尺度亲切、布局合理、无障碍使用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城市中商业街多是有传统历史的,其设施设计也应充足表现文脉精神。
小品的设计,题材可以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能起到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渲染城市的人文色彩的作用,使人们在购物、观景的过程中接受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小品的尺度要与人接近,使人感到亲切、熟悉。
为了能够反映商业步行街的繁华特点,不宜采用高大的树木,而且种植密度要适中,不影响两旁的建筑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展现其商业氛围。在供行人休息、停留的小广场或道路局部放大处种植一些遮荫树,这对夏季较为炎热的城市能起到较好的降温作用。
街道景观已经慢慢的受到人们重视,作为设计者,在对街道景观进行多方面考虑,但是这些更需领导的全力支持,因为一个城市起主导地位不是设计者。要建设美好的街道景观,还需包括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
这是道路绿化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即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隔线上种植行道树。此法简单易操作、用地经济、管理方便。但当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不利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时的交通管理。
在分隔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树。这种形式适于宽阔道路,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较显著,多用于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绿化。
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四条绿带。此法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其绿化量大,夏季蔽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决了各种各样的车辆混合互相干扰的矛盾。
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为四条而规划为五条绿化带,以便各种各样的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行道树以乔木为主。乔木的树型、品种和间距都应根据干道的性质而定,应选择遮蔽效果好、分枝点高、速生、树型优美、适合城市道路环境且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道路两侧的树木,在形成道路景观的空间层次的同时,也构成了道路的特点。
分车绿带在设计上应采用大手笔。在现代城市中,汽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道路的使用者为驾驶员或乘客,分车绿带的绿化设计一定要符合这类人群的视觉特性和规律,以提高视觉质量。每条分车绿带的植物品种不宜太多,分车绿带的图案变化在一般的城市道路中以50~100m为宜,不宜以丛植的方式种植灌木,尽量采用行列方式种植,图案也应简洁大方,避免形成急剧变化的跳跃感,减轻用路者的视力疲劳,适当配以开花的灌木和宿根花卉,给整条分车绿带带来鲜艳、明快的颜色。
人行道旁绿地应根据相邻用地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绿化设计。位于商业区的绿地宜采用规则式种植,并将绿地适当地断开,创造一些开放和封闭的空间,使绿地与建筑形成一个整体。两种空间的交替出现形成了城市绿地景观中的韵律感。位于居住区旁的人行道绿地宜采用自然式种植,由于居住区内人的活动较为频繁,为减少道路行车的尾气、噪声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在人行道绿地应多种植乔木。
上护坡按栽植条件不同可分为植被坡和非植被坡。植被坡过去采用藤本攀缘类植物进行垂直绿化,现在已逐步使用了草坪喷播、草坪植生带等新型手法。非植被坡(石质坡)的绿化常采用藤本攀缘类植物绿化。下护坡主要是采用种植池槽绿化为主,可选择植物有爬墙虎等。
乔木在街道绿化中,主要作为行道树,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因此选择品种时要尽量采用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型、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或花期长),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
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车行道的边缘与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选择时应注意采用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过多萌孽枝过长妨碍交通;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
目前,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森林,清幽雅致的环境,生态的人居。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让身体在环境污染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在大自然环境中受到洗礼和净化;让烦躁的心平静安详。。风景区道路作为景观与交通功能相结合的特殊道路,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成果慢慢的开始普及,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早在1907年,美国开始组织道路工程师和园林建筑师合作设计道路,逐渐摆脱景观设计与路线设计分离的状况,在现场勘察中考虑道路线形与地貌的协调,并力图将环境保护与景观美学相结合。在国内风景区道路景观的设计研究中,只停留在关注道路的自然景观的层面上,还没有系统地提升到风景区道路景观的整体规划思路,整体落后于西方国家。然而对于幅员辽阔、江山秀丽的我国来说,风景区道路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与西方相比更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它是我国当前道路研究中一个崭新的方向,也是我国道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风景区道路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借鉴国内外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景区道路的类型和布局,提出道路景观的功能,总结、分析现阶段风景区道路景观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综合风景区道路景观的设计按照,通过对风景区道路景观构成要素分析,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和不同形式的道路景观作出详细的分析。整篇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贯穿我国风景区道路景观的实例,提出风景区道路景观的设计原则,指出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重在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以及地域区域性特色的塑造。从设计的角度为我国风景区道路景观营造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促进我国风景区道路景观的发展。
在《辞海》中,“风景’有两种解释:①风光、景色。最早出现于暂世说新语言语》中,其中写道:“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风望的意思。《晋书刘毅恸中写道:“正身卒道,崇公望私,行高义明,出处同揆;故能令义士纵其风景,州闾归其清流。”而风景区中的风景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以山水景物以及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具有欣赏的内容(即景物)和便于被人欣赏是风景构成的两个必备条件。
也称风景名胜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其本身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的系统,在与人类交互之中体现其客观的规律,因此能将风景名胜区视为一个开放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而关于风景区的称谓,我国一度曾比较混乱,叫法很多,如自然风景区、旅游风景区、风景游览区、风景旅游区、风景保护区等,大都是在“风景”前后加一词来表达某种更具体、更特定的含义。1985年,国务院在有关条例中规定了“风景名胜区”的特有含义,指出风景区是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这个定义不但具有言简意赅的优点,而且有较好的历史延续性和较强的发展适应性。
风景区道路是连接景区、历史遗迹、名胜古迹以及城市等地的开放性通道,具有交通价值、景观价值、游憩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多种功能。它是具有交通运输和景观欣赏双重功能的通道,分为多种不同形式的风景道路,这中间还包括风景公路(小道)、绿道和公园道、风景路和自然风景路、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等。其特点是:长度应当超过lkm,道路两侧必须有显著的自然或文化景观特征,可以是农川、历史遗迹、沼泽景观、海岸线、茂盛的树林或其他植被,或者是其他特殊的地貌地形和自然景观。
风景区道路景观是指风景区中包括道路本身及两侧自然的、人为的景物所构成环境的整体表现。包括道路中的相关交通设旌与道路两侧等人为景观要素与自然环境所组成的自然景观要素两部分。其中,自然景观要素包括自然地形地势、水体、绿化植被、气象气候等,人为景观要素则包括道路路面铺装、基础设施与道路小品等。
首先在调研风景区道路景观的过程中,发现对于风景区道路景观中外都有相关的研究。涉及内容包含道路规划组织、地面材质、施工技法等各方面,总结如下:
所谓“传统”,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文化”则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文明长河中,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征,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气质和形象。而在体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道路的设计就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无论是其布局形式还是铺装材料及铺装纹样的设计,均丰富多彩,体现出了当时的顶配水平。在古代的自然风景区景观中也有了充分的体现,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普遍采用“曲径通幽”的布局形式,充分结合景区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而达到了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也成了地域特征的表现。又如“泰山十八盘”自古就是名闻天下的风景区道路,也是泰山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人民对于山地交通和景观充分理解后产生的结晶。在铺装材料方面,大量运用石材和瓦片等天然材料,仿生设计理念也方兴未艾,如“花街铺地”、“宝相纹样铺地”等特色铺地慢慢的变成了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由砖、瓦、碎石、卵石等组成的色彩丰富、纹样精美、寓意深刻、做工讲究的“地毯”也慢慢的变成了江南地区的地方特色之一。在实施工程技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路面的铺筑平整且坚固持久。但由于当时材料种类的极度缺乏,规划设计师们又要追求景观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只能充分的利用有限的材料,变化它们组合的方式、大小、外形等外部特征,努力挖掘很多材料的内涵和寓意。材料种类和品种的有限也极大地限制了道路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和变化。
我国近现代风景区中的道路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应的迅速发展。在风景区中,根据其使用人群和规模的大小,景区道路的布局形式有了相应的规划原则;随着“人性化”理念的发展,在新开发的景区如张家界风景区、云台山风景区等都在道路设计中融入了景区的特点和人性化的理念。例如,风景区道路的无障碍设计逐渐得到了景观设计师的重视,无障碍坡道慢慢的变多的出现在了各类风景区中;风景区道路的铺装材料也发展得多种多样:花岗岩板材给人的感觉是坚硬、华丽、典雅;青石板赋予环境以古朴与简洁;陶瓷类面砖铺地明快、色彩丰富,组合多样:混凝土砌块给人以朴素和简单的感觉等等。近几年,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使得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强调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材料开始运用到道路铺装上来,减轻环境负荷型混凝土、生态型混凝土、陶瓷透水砖、木材及人造塑木等材料得到了发展。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也会成为污染源,必须高度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如停车场的位置设置;园内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人流量的控制等等。对原有风景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实现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我国,过去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一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开展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无论设计内容或设计手段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新近的设计规范中,对道路线形与环境的协调等等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同时也考虑了某些景观设计的原则,如注意立体线形的舒顺,避免大填大挖,保护周围环境、景观和生态平衡等等。现在,已有很多绿化园林公司承担了风景区道路绿化方案的专项设计(作为风景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和种植栽培工作。设计手段也已确定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为突出展示效果,特别绘制了彩色的全景图,也出现了按实物比例缩d,N作精制模型的绘图软件。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在今后的风景区景观设计中,道路景观设计必将引向更高层次的深入发展。
从我国目前城市道路现状来分析,总体而言其设计还比较落后,主要形成原因是道路景观设计过于滞后,一般在道路路基施工以后才着手进行,因此道路景观设计就无法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道路建设之中,他们会将道路景观设计作为一个重点,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全程贯穿景观设计的方案,通过全方位的综合考虑,将道路景观在建设区域方面解除了限制,并且让道路景观能够对道路的使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加拿大诺狮景观设计事务所在黄果树景区的道路设计、海南三亚的道路设计都颇具特色,还可以与当地的风情相融合,突出体现道路景观的视觉特性。但国内景观设计公司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在设计上仅仅使用图形的结合、功能的堆积,而没有充足表现视觉特性。
我国目前的道路景观设计会忽略道路中比较独特的视觉特性,仅从道路基本的交通功能、绿化功能进行建设。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它需要从使用者的视觉角度开始入手,为使用者营造一个舒适、美观、便利的交通环境。道路景观不是简单的静态的绿化,而是一种动态的景观艺术,能够在城市道路这一特定的地点给使用者展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使用者可以在不同的速度下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从而形成独特的道路景观的视觉特性。
我国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一般是使用的人工处理的方式对道路景观来加工,这样的处理往往使得道路原本的特色被破坏,因此,在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中,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虑自然环境对道路景观所起的作用。人为新增的景观元素如果没有正真获得恰当的处理那么就会与道路本身造成冲突,使得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变得不协调。这样的景观元素的融入不仅使得整体景观不协调,还会使得城市道路丧失原有的特色,让人们无法对道路景观具有认同感。我国目前各地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大同小异,无显著的区别,这就使得各个地区的道路景观都趋于相同,没有区域和地方特色。除此之外,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由于整体性的把握不佳,使得局部过于花哨从而喧宾夺主,反而影响了整体景观给人的印象。
城市道路景观在进行视觉特性设计时需要遵循多个原则,要保证基于视觉特性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和功能相适应,并且对道路使用者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性进行统合的考虑,还应该要考虑道路设计的整体综合效应,除此之外,在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中需要充足表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个性原则。在以上原则进行兼顾的情况下进行外因和内因的综合分析,从使用者的视觉特性角度着手设计,让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能够适合广大民众的使用需求。
城市道路景观的视觉特性设计需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和功能相适应,设计时要对该地区的布局、气候、水文、地形、交通方式等方面做全面的考察,通过有关数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不同的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应该要依据该城市的特点来进行,对道路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设计,以保证该地区道路网路能够适合该城市的长远发展。在道路两侧的建筑、雕塑、绿化等要结合道路景观的设计特点,为使用者设计出最佳的视觉效果。
在研究基于视觉特性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需要对使用者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性做多元化的分析,并且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道路上的人群是处于动态,因此在景观设计时不能仅仅通过静态景观的研究来进行设定。道路的景观设计需要充足表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广大民众的需求来做综合分析,设计出最适合使用者的道路景观。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需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道路的设计实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道路景观设计需要注重自然元素的应用,让道路景观兼具生态自然以及道路风景优美的特性。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中,要考虑到生态问题,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规律来作为建设优美的道路景观的代价,这样的工程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利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人的视觉特性是我们通过客观观测产生的主观反映,视觉可以帮助我们观测周围的事物,从而在主观上给予我们反映,这就是视觉特性。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得符合人的视觉特性,就需要从人的视觉认识规律着手研究,利用人的视觉规律设计出人性化的道路景观。城市道路景观具体还可大致分为城市交通性道路景观、城市生活性道路景观、绿化种植的道路景观、城市步行商业街的景观四个方面。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就是较为宽阔、完整的绿化,由于绿化呈现出的感觉偏向自然,因此人为的交通信号灯等工具就不便于穿插其中,因此,交通标志和信号设备一般被悬挂于空中,也有的可以绘制在地面上。道路两侧建筑物若能够具有简洁流畅的线条,没有多余的标志,那么会让道路整体看起来更顺畅,从而能够丰富道路的景观。
为了能够在城市道路中突显生活性,一般在道路的设计上会选择在道路的主干道旁边设置辅道,辅导不需要设置减速说明,也不需要加以绿化带的修饰,这样的设计能够迎合道路使用者更加生活化的需要,充足表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居民作为设计服务对象的主体,从而将整体的生活化效应大幅度的提升。这样的设计通常能在道路的景观上加以突出文化内容,为道路增添文化气息。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绿化种植的景观,以绿化为主的道路景观设计可以依据具体地段差异进行不同的设计,在整体绿化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精致。绿化种植的景观会按照目的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景观设计,通常能分为景观种植和功能种植两种,这两种的种植方案一般按照道路的需求来做具体的分配。景观种植一般以密林为主,普遍种植宽度达到五十米以上;功能种植一般是在沿街一带和分布带以内进行种植,宽度一般为六米。这两种绿化种植虽然侧重的功能不同,但是都兼具观赏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步行街也随之产生,商业步行街不同于传统的商业街区,因此在景观设计时需要具有针对性。如今的商业步行街所在地大多是传统的商业街区,因此从地理上分析不利于商业景观设计的进行。该地段的商业景观设计需要对传统街区中的文化特色进行保留,还有必要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以此来实现现代的商业景观与传统街区的良好融合。
总之,基于视觉特性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需要从使用者的需求入手,通过对使用者视觉特性的规律研究,制定出人性化的道路景观设计,使得具有视觉特性的道路景观设计在时代的发展中通过自身的特色来展现时代的魅力。